1999年,对水彩画家黄铁山和中国水彩画,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份。
4月,全国首届水彩画名家精品拍卖会在昆明开槌,这是中国水彩画首次有规模进入艺术市场。黄铁山的作品均以高价位拍出。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水彩画艺委会在桂林成立。黄铁山出任主任。8月,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在南京开幕。水彩画从以往忝列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之后的“其他”类别脱颖而出,正式确定为全国大展的一个独立画种,并以三个金奖与油画、国画平起平坐。黄铁山以评委会副主任身份参评并送展作品。
水彩画以西洋舶来画种的身份,引入中国约200多年的历史,天生缺少正统门派与显要地位。论传统缺乏国画的渊源,论表现力不如油画的丰厚。往届美展都与漫画等归类于“其他”画种。但是,当世纪之交批评的目光和市场的运作开始审视这块寂寞的“边缘地带”时,“边缘”的辞意已经异化,而边缘的位置也开始悄悄转换。在国画进展不大,油画有些停滞之时,水彩画则蓄积着异军突起的势力。
黄铁山与他的同代画家在从“边缘”向“中央”的渗透与渲染中,成为中国水彩画坛“承先启后的中坚力量”。
黄铁山是自然之子。1939年生于湖南洞口县,地处边远的山寨。故乡的美丽与贫困同样令人震颤。15岁起他便与水彩画结缘,与生俱来和与日俱增的对大自然的迷恋和崇敬,滋养着诗情与灵性。他在画中真实地注视着大自然的醇美与宁静,也抒写着画家本人的精神历程与心灵幻像。
10月,景色鲜浓,阳光轻淡。柔和的光线泻进黄铁山先生的画室,像风一样轻拂画面,一幅幅的景色顿时灵动而生意充盈。我端坐在那间朴实的画室观赏原作,一种对自然与生活之美的颖悟油然而生。我们看到苍老而坚强的农舍,丰厚而成熟的田野。孤立的和成群的草木,或倒映清波或直指蓝天。南方山岭的娇娆与北方山岗的伟岸如此熟悉而亲切。那些经典的意象,是一支微微苦涩而清新的歌,是一阙精心锤炼饱含诗意的长短句,是一个古典而优雅的梦,是心的呼唤与自然应和的天籁。牵引着漂泊在滚滚红尘有些疲惫有些混浊的目光与心灵,认人顿生归来与栖息其中的的遐想。一种纯美、沉着、从容与宁静随着色彩的浸润与渲染,弥漫你的整个心绪与情怀。
从大地汲取灵感和营养,以稚子般的好奇心与“生疏感”去追寻对自然的新鲜感受,是黄铁山的创作实践中具有个人特征的重要路径。几十年来,他在险远的异地追寻奇妙的风景。江华林区、湘西山寨、青藏高原、沂蒙老区、非洲旷野……既留下了采风写生的足迹,也留下艺术进步的印痕。他随身携带自己设计制作的小型画箱,抓住一切时机观察写生,即兴创作了近千幅水彩小品。因为大师凡高的训诫对他是如此强烈而持久:“那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稳妥的办法,是不知疲倦地临摹大自然。”
写生,不仅锻炼了手感的准确与娴熟,升华了眼力的锐敏与细腻,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气息滋润了诗心,画家永葆对大地不倦的新鲜之感与崇敬之心。感人的美景便如此生成。
《金色伴晚秋》是黄铁山80年代初的现实题材力作,之后成为载入中国水彩画百年史册的重要作品。它不仅是画家本人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有其不可忽略的学术价值,为水彩画突破局限于风景与静物的题材范式提供了样板。
作品描绘一山区农妇沉醉于金秋收获喜悦的图景,从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巨大变化的历程。而画家直接源于现实生活刻骨铭心的真切体验、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准确把握,更表达出一种创作上的觉醒。因而与同时期的黄中羊、胡钜湛等画家一道为新时期水彩画突破“小品”和“即兴创作”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水彩画因其“小”和“轻”,有着“先天不足”,如幅面小、层次浅、保存难等缺陷,特别是题材主要关注风光的传统模式,造成“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偏见。水彩呼唤突破,但突破又不能仅仅停留在题材的领域,满足于选择直接反映时代的人物与现实的事件。真正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追求表现生活的内涵与张力,水彩画的“大气”与“厚重”的蜕变才将成为可能。
《西藏组画》是黄铁山与以往写生式的小情小景诀别的分水岭。作品铺陈出一种凝重与雄浑,这是以往水彩不敢企望也难以企及的境界。高原天遥地阔的厚重与瞬息突变的神秘,震撼着画家的心灵。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催生出更有力度与重量的作品。《朝山》、《藏春日当午》,选择逆光的效果,使高原的神石与民居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反差强烈的光景变化;《暮归》中牧民以稳健的步履迎接由远至近的乌云与风暴临界的沉着,衬托出人的信念与尊严,唤醒对山河与人民深深的眷念和钦敬,传递给人以激情和思索。
稍后《沂蒙山组画》则把风景画提升到新的境界。《沂蒙初冬》里他发现了冬天田野的盎然春意,《沂蒙白杨》以象征的手法讴歌了北方农民的挺拔坚强的气概,《沂蒙山居》则流溢出与父老乡亲忧乐与共的真挚情怀。尽管有的人物和场景浓缩在局部,却挥洒出前所未有的大气势、大气魄。
钟情于水彩画的黄铁山尊崇着水彩的两个传统——外来于英国等西方水彩的法则与经验;自发于本土国画的渊源与遗韵。数十年他不倦地耕耘,不断走向理论的高层与实践的深层。
黄铁山强调以造型为核心的西洋技法基本根底,他曾下功夫临摹了不少英国水彩画杰作,从泰纳、科特曼、康斯坦布尔和布宁敦等大师的笔触中追寻体味其技法细微而独到的匠心。以至他的学生见了感到十分新奇而惊讶,原来还有这样的佳画和这样好的“学法”。
继承与光大中国彩墨的传统,中为西用,更是黄铁山须臾不肯懈怠的目标。他认为中国画“把自己画进去”的情调与意境,提升了冷静的、照像式的写生,不仅仅把自然作为媒体,而在艺术表现中加深思想的内涵,发散作者的独特感受。汲取中国画传统的精神,黄铁山主张越过元明清,直追唐宋。
长期自觉的借鉴比较,努力不懈地实践再实践,逐步形成了黄铁山独特、清晰和真挚的艺术风格。即: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致力于民族气派、湖湘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探索;清新、明朗、水色通明而富有重量的画面语言;真挚的情感直觉升华为感人的审美意境。一方面挥洒光影、明暗、块面造型、层次丰富的优长,一方面融入中国画的气韵,形成浓淡相宜,水色交融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扩展着水彩的表现力,造就出“气来、情来、神来”的境界。